在反思中匯智——後疫情時期的形勢與應對

2020-05-26编辑:习妍 来源:經濟導報 第3466期 浏览量:45667

未命名_副本zzz.jpg

復工復產以來,河北省遷安市的精品鋼、電線電纜、印刷包裝、建材等26家外貿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助推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幫助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圖為5月9日,遷安市正大通用鋼管有限公司的工人將鍍鋅管材裝車外運。(新華社圖片)


始於去年底的新冠疫情是全球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在沒有得到有效疫苗和特效藥品的情況下,應對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是隔離和增強自身免疫力。隔離會造成消費、投資、貿易、物流、商流和人流以及產業鏈接的停頓和中斷。此外,在疫情的影響下,國際關係、世界秩序、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經濟貿易和產業布局都將產生變化,我們將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供應鏈、不一樣的中國未來。


從國內來看,疫情的大規模傳播已經得到明顯抑制,在外防輸入之餘,如何有效恢復社會和經濟秩序,盡快全面復工復產,已成為當務之急。在這個特殊時期,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在很多時候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的挑戰,因此,準確地判斷形勢並由此制定相應的政策,才可能抓住機會,掌握勝出的王牌。

疫情終將過去,喧囂會化為沉思。毫無疑問,在認清形勢後,中國應該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積極主動變革。正如有分析指出,對於處於世界大變局中的中國經濟來說,沒有什麽靈丹妙藥,出路在於來一場與世界大變局、疫情大衝擊相匹配的改革,這樣才能充分彰顯中國的優勢,在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上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從歷史來看,可以借鑒世界經濟大蕭條時的美國羅斯福新政,進行一場改革,轉危為機,把疫情的衝擊轉化為改革的內生動力。


全球化不會終結 只會重新洗牌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阻斷下,越來越多人認為,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今後將不可避免地進入“逆全球化”“有限全球化”“雙軌全球化”等等情境。悲觀者更認為,世界將越來越分化、分離、摩擦、對抗,甚至出現戰爭。


世界正在發生巨變的今天,全球化的未來,是壞秩序捲土重來,還是好秩序開出文明之花?這個問題或許不難回答,全球化的長期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但短期又充滿不確定性。美國康州三一學院經濟系教授文貫中先生的觀點值得深思:全球化終止論是不成立的,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勢,儘管會不斷地發生新的問題:70年代有兩個世界問題,前蘇聯和美國對立形成的兩個半球的概念。現在有現在的問題,未來有未來的問題,螺旋式發展,克服問題,克服一定的逆流以後又會有新的發展。WTO如何演進,WTO體制改革到一定階段,這十年出現了FTA(自由貿易協定),FTA難道就不是全球化?也是全球化,歐洲和美國,美國和日本,日本和歐洲,中國和歐洲如果大家能夠確定了雙邊多邊進行自由貿易協定,那是WTO更深一步更高高度的全球化。所以現在說全球化終止,太短視太民粹主義了,或者說太把美國政客說的話當話,以為他們就能主宰一切,他們這麽說了世界就停擺了,世界就由他們決定了,世界根本不是這樣的。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平面”優化資源配置和“垂直”優化管理體制,這種理想的全球化也永遠實現不了。因為跨國公司的利益與各個國家的利益不會統一。實際存在的全球化不可能是經濟利益的“優化解”,只可能是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妥協解”。值得警惕的是,自奧巴馬政府以來,“去中國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例如,美國、歐洲都不承認中國是完全市場化國家,在貿易方面給中國不斷製造麻煩;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中排斥中國這樣重要的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加入;特郎普無理叫囂要向中國追責、索賠時,美國的“盟友”也跟着起哄……可見,“去中國化”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對此,不能等閒視之。否則,會嚴重影響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這才是問題的要害所在。“去中國化”肯定會影響中國的外貿和對外經濟合作。故我們的相關企業要有新思路,可能需要調整產業鏈、供應鏈。


當下,經濟全球化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很有限。有分析指出,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後,發達國家會自行抱團,另組陣營,推行“三零”原則(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中國只有抓住目前稍縱即逝的時間窗口,加速推進各項市場導向的改革,盡快形成要素市場,才不會被市場經濟體系所排斥,中國因此會喪失發展機遇,1978年以來的快速現代化進程也就因此而中斷。


中國經濟政策需再調整


在疫情的影響下,世界經濟步入前所未有的境地——主要經濟體經濟基本停擺、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基本斷裂。這時,全球經濟將不僅僅是金融大波動,不僅僅是步入蕭條或短期衰退,而是休克式停擺!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後期的後遺症可能會超越以往金融動盪引發的經濟危機。


因此,當前中國經濟政策布局必須全面研究世界疫情大爆發的路徑和模式、研究各國管控模式在疫情快速擴散中的可能變化,研究這些管控模式變化對於各國經濟、世界經濟、世界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衝擊,研究中國在復工復產以及未來“保增長”、“保目標”階段所面臨的外部衝擊的路徑和性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今後的全球化,確實將是附加更多約束條件的全球化。對中國而言,未來將面臨四種新的壓力:

1、各國將更多地考慮供應鏈的安全與可控,因此會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度;

2、各國在國際貿易中會更加關注貿易公平;與此同時,在一國內部,將更多地實施國家干預,運用政府這隻手,促進那些“關鍵到不能倒”的行業的發展;

3、各國對貿易往來國在政治信任和價值觀信任方面的要求將會提高;

4、各國對外部資本、外國企業的合規要求將會更多、更嚴。美國證監會最近發布聲明,要求新興市場到美國上市的公司“應該以簡明扼要的英文提出風險,並具體闡述”。這就是新的合規要求。2018年的中興通訊事件也是如此。

全球化附加新的條件並不可怕,我們要做的,是積極應對,建設性調整,而不能讓這些附加條件產生“去中國化”的效果。

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內部市場足夠大,供應鏈足夠強,就算未來脫鈎,全球化變成“一個世界兩個系統”,也嚇不倒中國。純粹從底線思維講,這並不錯,但卻是一種非常消極、被動、狹窄的思維,而且對世界的判斷也是以偏概全。如果這種聲音擴大化、一致化,很可能出現那種人群齊步走引起的橋樑物理反應,“誘致”脫鈎真的發生。


提升企業與政府“管理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要繼續重視貿易對於市場規模擴大的作用,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盡最大可能降低貿易摩擦對於市場規模的破壞,同時繼續改善市場環境,吸引全球企業入駐。


疫情過後,即使全球產業鏈會出現重構,中美出現部分脫鈎,中國企業家也要更主動地走出國門,在新產業鏈建設中爭取應有的份額。即使遇到困難,也應該看到中國企業在管理能力和效率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有學者曾經指出,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力差距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通常認為的制度差異(包括產權、稅收、教育、法治、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等),但卻和企業管理能力有着極高的相關性。在資源分配上,市場和管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機制。有數據顯示,中國高質量管理企業的生產效率是低質量企業的5倍,制度因素往往難以在短期內發生變革,但企業的管理能力卻可以在短期內學習提高。這可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為企業和國家創造價值。

在政府方面,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特別強調:“進一步落實落細已出台的支持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各項政策,讓企業得到更多實惠。”扶持小微企業,要拿出更多實招,為企業解決困難,同時也需做好跟蹤和監督,全面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的梗阻。

在國家層面,給小微企業已提供了稅收、信貸、社保等多層次政策支持,在地方層面,一方面,要對這些政策積極貫徹,制定好相關操作細則,同時,也要根據本地小微企業特點,拿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和手段,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從稅費減免到延緩,國家層面的扶持政策持續發力,對於這些利好,各地政府當付諸全力,紮紮實實推動政策落地。政策的實施與監督並重,才能給小微企業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加快經濟全面復甦的進程。

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版圖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小微企業的持續復甦,直接帶動着整體經濟的復甦。對於小微企業的扶持,不停留於口頭承諾,而是拿出務實態度,傾聽他們需求和呼聲,這是服務型政府應當秉持的理念。

各執行部門要放下自己“管理者”的架子,真正樹立起“服務者”的意識,少用所謂嚴格的程序來表現自己的認真負責,多用政策的實際成效來體現助企紓困的態度。


把握特徵:流量受挫存量還在


現在要怎麽對付這個疫情?可能還是要牢牢把握此次疫情的特點。經濟學家周其仁指出,這次疫情衝擊非常大,有說是二戰以來影響最厲害的,或者大蕭條以來最厲害的,都有道理。但是這個疫情不是大戰,也不是一般自然災害,也不是大蕭條。


大戰是什麽特點?比如二戰,它把大量的存量,包括人口、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都打毀了。但流行病疫情不同,飛機在,飛機場也在,就是不飛了;火車在,鐵路也沒有毀,醫院、工廠、學校、城市都沒有壞。只是病毒傳染引發恐懼,只好實施大規模隔離,經濟流量急速減少,增長指標嚴重下滑。這個特點區別於大戰。


疫情跟一般自然災害也不一樣。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也是毀掉大量基礎設施,由此帶來一個局部的、後續時間較長的災後重建。病毒傳染失控的後果是全球大範圍發作,但只要實現隔離控制,社會生活一旦重回常態,市場就回暖,不會拖一條災後重建的長尾巴。

復工復產中什麽事情最重要?現在看,重點是通商,要把通商放在復工復產的首位。這場疫情之所以重挫經濟流量,是因為隔離防疫中斷互聯互通。這是現在的難點和痛點,需要對症下藥。否則商情不明、沒訂單或有訂單也供不了貨。


這次疫情,加上疫情前的貿易摩擦,提醒我們要把中國供應鏈,按照網絡思維來一個增強版,不僅僅是一條一條的鏈,而是連成網狀的供應鏈,一條打斷接另外一條,還不僅僅是“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而且是眾多節點網狀相連。此次疫情逼我們尋找替代,這就要有更廣範的信息搜尋能力,更高水平的締約履約本事,“吃着口裏的,看着碗裏的,惦着鍋裏的”,用網絡思維重建、增強我們的供應鏈。所謂把商業觸角伸出去,當務之急就是把供應鏈的觸角伸出去結網。(作者: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