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寛防疫限制, 香港會否迎來第六波疫情?

2022-05-10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第3516期 浏览量:83596

333未命名_副本.jpg

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市民佩戴口罩休息。(新華社圖片)  


經歷長達逾3個月的重疫,香港社會慢慢趨緩,在4月21日起逐步復常。目前得來不易的防疫成果,離不開中央傾情相助和特區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因應疫情改變而重啟定點醫院、長者暫託中心,完善居家檢疫的支援。不過,疫情隨時反覆,如何應對可能隨時而來的第六波疫情?必須做到“防疫能力重整”。本刊記者特別訪問專家、議員及市民,他們均強調要及早在疫情擴散之前做好檢測隔離,制定預案以隨時做好物資保障,及時提醒市民要保持防疫意識,並配以執法行動維持社會防疫工作的效能。

 

第六波疫情隨時來襲


4月21日,對於香港市民而言無疑是特殊的一日。在經歷了“至暗時刻”後,香港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食肆恢復晚市堂食,健身室、美容院等也重新迎客,兩大樂園也迎來數月來的第一批客人……隨着第五波疫情緩解,香港落實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市面洋溢着久違的歡樂氣氛,人們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但另一方面,新冠全球大流行未止,第六波疫情隨時可能來襲,香港也遠未達到能夠恢復通關的條件,市民切不可因抗疫措施放寬而放鬆警惕,應繼續繃緊防控疫情這根弦,香港社會恢復正常化才會有堅實的保障。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表示,每一次做有關放寬或限制的抗疫措施決定,都非常困難。這不單是公共衛生問題,香港市民要生活,企業也要營業,所以政府每次都要找到平衡,平衡的大前提是保障市民的生命、身體健康。

 

香港要貼合內地防控機制,不能“躺平”


香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香港第五波疫情之所以這麼嚴重,在於初期隔離設施有限,而中央援建方艙有效解決了難題。此外,中央的支援也讓病人得以迅速分流,讓特區政府得以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中央援港專家的科學建議,避免了香港醫療資源崩潰的危機,有了中央支援,香港在病人分流、控制老人院疫情方面取得成效,否則將面對更嚴峻的病死率以及醫療資源擠兌問題。


他指出,特區政府今年1月19日公布葵涌邨有1宗確診新冠個案後,由於未有及早介入,至1月29日短短10天間,全邨16棟樓當中13棟樓都有確診個案,染疫人數愈來愈多,結果引致疫情在香港大規模爆發,確診患者幾何級數上升。香港須汲取經驗,兩線並行做好防範,首先是加強外防輸入,減低新型變種病毒流入社區的機會;其次是做好圍封檢測及隔離措施,若有新病毒進入社區,要盡早切斷源頭,避免病毒擴散。


他繼續說,日後有地區出現確診個案時要盡早圍封強檢,找出染疫人士,以免病毒繼續傳播。在中央援建下,現時香港已有多個隔離設施,加上竹篙灣第二期隔離設施及啟德郵輪碼頭附近土地興建的隔離設施日後亦會交付使用,可及早將輕症或無病徵的確診者送往隔離,“盡早移走確診者可避免更多感染個案,其實方艙除了收治輕症確診者外,部分亦可以接收密切接觸者。”


梁子超又指,香港的檢測量較以往已提高,應用好有關能力,日後不同處所出現個案時便即時發出強制檢測公告,更可擴大圍封強檢範圍,“不單是一幢疫廈,甚至圍封一個小區要所有居民檢測,找出其他受感染人士,圍封三幾天並無問題,最重要是有食物等物資供應。”

 

設專門酒店接收新變種


梁子超建議,特區政府應監察全球疫情,倘發現有地區出現新變種病毒且造成爆發,便應將有關地區來港人士集中隔離,甚至送往隔離營檢疫,而非入住酒店,“最好有專門酒店接收該地區的入境人士,與其他地區入境者分開隔離檢疫。”


另外,他認為可將同一時間入境者集中在同一樓層檢疫,以免有染疫的新抵港人士將病毒傳播給即將完成檢疫進入社區的旅客。


他笑說,市民生活再回正軌固然值得欣喜,但絕不意味着接下來會百毒不侵。新冠疫情的大挑戰下,市民在享受來之不易的如常生活時,更應時刻警惕。香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死亡人數已9000多人,如果未來幾個月不堅持“動態清零”,社區依然會受到威脅,且這個風險會隨着市民距離接種第三針疫苗的時間越長,而變得越高。


他提醒,社交距離措施放寬,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也會上升,疫苗並不是絕對保護,如果不加強檢測、追蹤、隔離,疫情不會自動離開。只有做到“動態清零”才能真正減少高危人群的感染風險、才能做到與內地防控機制一致從而“通關”。香港一定要貼合內地防控機制而不能就此“躺平”,內地外防輸入措施肯定會加強,香港民生重度依賴內地,更要做到“動態清零”,才能真正讓經濟持續向好。


梁子超繼續指,隨着疫情減退,目前伊利沙伯醫院等7間轉作收治新冠病人的定點醫院,會逐步改回接收其他病人,但認為應制定預案,當有新型變種病毒流入時,要按疫情不同階段發展調整措施,隨時重啟定點醫院收治染疫病人,“特區政府要一直留意全球疫情變化,如果有新病毒而傳染性或危害性更強,並已流入香港社區,便要按疫情發展調整醫療資源,包括可以盡快重新啟動將有關醫院變回定點醫院。”


他表示,今波疫情下逾2萬名醫護人員因確診而缺勤,亦造成人手不足問題,故同時要就前線處理高危患者的醫護的閉環管理制定預案,並與內地建立協作計劃,有需要時安排醫護人員流動支援。

 

長者暫託中心需隨時待命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則指出,今次國家支援團隊來港,主要幫助亞博館醫療工作,入住亞博館的病人主要是年齡大、但病情相對不危急,鑑於下波疫情可能有更緊急情況需要援助,建議醫管局可在適當時候安排模擬演習,與內地醫護共同作業。


另外,他又說,要減重症及死亡,更要如內地專家提出的針對重點人群和機構,其中安老院舍是爆疫重災區,亦最多長者及長期病患死亡,除盡早送往醫院治療外,香港6間包括由啟德郵輪碼頭及體育館改建的長者暫託中心,日後亦要預備保障物資供應,準備隨時重啟,接收院舍輕症長者,減低院舍內交叉感染機會。

 

政府應及時發布消息穩定民心


林哲玄表示,第五波疫情爆發後,市面一度出現搶購潮,市民囤積糧油米麵甚至退燒藥等。不少跨境司機染疫須停工,令香港物流受影響,3月中旬起內地方面將跨境貨運改為全面接駁模式,亦增加了內地供港貨物運輸成本。“在疫情最嚴重的3月初,一度連私家醫生都買不到退燒藥,但情況大概在一週內得到緩解。”他認為主要是恐慌性購買造成的。避免恐慌的最重要因素是,特區政府要及時發布準確信息,令市民保持穩定預期。


他指,香港防疫物資這兩年基本保持穩定,一般家庭所需的口罩和快速測試包市面都有充足供應,診所藥物亦無短缺。至於長遠醫療及生活物資保障,政府應建立香港與中央及時溝通機制,及時求援。“就好比今次急症室爆滿,先向中央請求醫護支援,之後又動用緊急法,又有好多行政手續,面對這種緊急情況,我們應對缺乏速度。”


至於跨境司機染疫一度影響香港物資供應方面,除了在中央支持下開闢多個途徑運輸物資外,建議香港可對跨境司機實施閉環管理,即以封閉式管理過關,確保司機全程不離開駕駛室直達目的地,杜絕傳染風險,亦可保障業界繼續有工開。

 

動員民間力量 籌劃居家支援


記者問及第五波疫情嚴峻時,特區政府在2月8日推行“居安抗疫”計劃,允許密切接觸者及部分合資格確診病人在家中進行檢疫,惟計劃初期大混亂,不少市民病癒亦得不到支援。林哲玄表示,“居安抗疫”於環境密集的香港並不理想,但在疫情嚴峻時是唯一選擇,惟特區政府仍要做好資訊發放,及做好社區動員,以保證有關物資支援。


他指,今次居家抗疫中,一項最突出的問題是市民缺乏有效資訊。政府設立的“同心抗疫”網站內容雖豐富,但界面設計對用戶很不友善,“市民要在上面找到所需資料很困難,網站對感染者或密接者等用戶沒有分類,讓大家在海量資訊中自己尋找,效率很低。


他提到,熱線不通 ,市民求助無門。有很多市民反映打不通政府熱線電話,無法求助,顯示單靠政府力量,未必能滿足市民需求,好在後來有民間機構設立不同熱線電話,部分可聯絡社工尋求物資支援,亦有醫護人員提供線上診斷服務,令市民得到幫助,可見未來除依靠政府外,還須動員地區力量以保障物資。以本月初特區政府向全港家庭派發338萬個“防疫服務包”為例,他認為雖然派發時間相對較遲,但總體仍是好事。


他亦認同“指定診所”的設立,及政府向確診人士派發血氧儀,對一些不自知的潛在重症個案有很大幫助,但認為特區政府應汲取經驗,日後遇到類似情況要提早整合醫療資源。

 

全民強檢

可徹底切斷社區傳播鏈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梁熙表示,本港確診個案明顯回落,市民趁假日出外活動。然而Omicron傳播力強,外地已有多個變種,4月初更發現BA.5變種傳入個案。


梁熙認為,3位數的確診人數仍不容忽視,政府應做好準備工作,在疫情末段應立刻進行強制全民核酸檢測,徹底切斷社區傳播鏈。


他補充說,根據港大推算,放寬防疫限制後,有機會在5月底迎來第六波,並最終導致200多萬人確診及1540人死亡。他強調,眼下隔離設施充足,加上疫情回落,是推行強制全民核酸檢測的合適時機。


從事餐廳業的張女士也贊成進行全民核酸檢測,她認為長痛不如短痛。疫情下她一直都有正常外出上班,其間她會做好防護措施,認為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好家人及他人,“自己的防疫意識都好高,往返公司與回家的路上及巴士上都會戴好兩層口罩,到達後第一時間就是洗手及消毒,平時在公司都會盡量留在水吧內,不會到餐廳內部去接觸客人,雖然如此,她較早前也染病,如果能進行全民檢測找出病者,就能避免擴散傳染。”(本刊記者 何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