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援港 關愛有加 同心抗疫

2022-07-01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第3520期 浏览量:78408

20220627025528866_副本.jpg

經過51個日夜的艱苦奮戰,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和落馬洲方艙設施於5月6日下午舉行竣工交付儀式,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特區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建集團有關負責人出席。(新華社圖片)


香港喜回歸,至今已二十五年。最近一段時間,最能見證香港和內地兩地深情厚誼的不外乎2022年開年的這次聲勢浩大的“戰疫”。中央對香港關愛有加,與港同心抗疫,恰應了那句老話,患難見真情。


危急關頭,不怕說一句“能力有限”


恰逢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前夕,第五波疫情進入“最危險的時刻”,奧密克戎短時間內“來勢洶洶”,感染人數不斷刷新高, 香港各方面公共服務大受衝擊,醫療系統一度瀕臨“爆煲”,香港公立醫療系統一時無法承受,隨即出現了資源緊張和病床匱乏而近乎瀕臨崩潰的局面。部分長者染疫後只能被安置在醫院門外,以錫紙禦寒。與此同時,據統計,滯留社區、居家等候送院的確診病患人數高達一萬多人。


奧密克戎蔓延勢頭如此洶湧,導致警隊、消防、巴士司機等群體染疫也出現缺勤嚴重的情況,還一度出現了短暫的“搶購潮”和物價飛速上漲的現象,社會正常運轉面臨極大壓力。特首林鄭月娥對此也不得不承認香港“能力有限”。


在此情況下,中央及時出手援港,同時支持香港發揮抗疫的主體地位,幫助香港街頭很快恢復平靜,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交通、郵政等都在提供有限度服務,市場供應逐漸恢復穩定。總體看,疫情下香港社會確實“慢”下來了,但沒有“停”,更沒有“亂”。


祖國堅強後盾 對港有求必應


有觀察家指出,內地在危急關頭的馳援維持了香港社會的各條生命線,這是香港社會秩序未亂的關鍵。隔離設施不夠,內地緊急派員24小時日夜不停援建方艙醫院;醫療物資不夠,內地一車車地往香港送甚至堆滿倉庫;醫護人手緊缺,立即從廣東省各大醫院調派精兵強將馳援;跨境司機確診導致新鮮蔬菜不足,立即開通水運甚至是專列每日上百噸地確保供應;上水屠宰人員確診導致沒有新鮮豬肉,內地立即派出專業屠宰人員來港增援,如此等等。


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候,市內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幾次搶購潮,蔬菜供應緊缺,豆苗一度升到150元一磅,當此之際,最激動人心的畫面無疑是大紅車皮的物資運送班列駛來的消息。3月2日上午11時08分,首趟“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鐵路援港班列,滿載50.1噸防疫物資和生鮮產品,從深圳平湖南國家物流樞紐開出,約35分鐘後抵達香港羅湖編組站,沉寂10多年的供港跨境鐵路貨運列車正式恢復運營。在香港抗擊第五波疫情的關鍵時刻,內地援港戰疫,從方艙醫院到援港班列,從中醫配方到援港醫護,醫療物資、蔬菜生鮮,缺什麼補什麼,為香港戰疫生生打開一條“生命線”。


正是因為香港的醫療和民生物資得到充分保障,有限的人力得到極大補充,疫情考驗才沒有向社會危機演變,自1997、2008金融危機和2003年SARS之後,祖國這一“有求必應”堅強後盾的作用,在關鍵時刻又一次得到彰顯。


勠力同心,一起抗疫到底


此次中央援港,可謂為港抗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使得危急關頭,香港與病毒抗爭到底的集體意志不亂。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間,確診人數累計超過百萬,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數字觸目驚心。由於疫情爆發初期麻痹大意、其後又在抗疫中出現思路不清、執行不力等問題,香港社會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了極度恐慌的情緒。在這一背景下,“躺平論”、“投降論”也一度趁勢蔓延,動搖人心。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看到,“同心抗疫”仍然是香港社會的主流,各界正不斷為對抗疫情積極捐錢捐物出力、建言獻策出計。中評智庫大數據分析也顯示,儘管香港社會仍處在焦慮不安的情緒中,但極度恐慌的情緒已經得到抑制。面對洶湧的疫情,香港同胞沒有放棄與病毒鬥爭。


中評數據新聞曾指出,從社交媒體情況看,習近平主席“三個一切”“兩個確保”的重要指示,即“以穩控疫情為壓倒一切的任務,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和資源,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確保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香港社會大局穩定”,成為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社會民心的轉折點。正是中央援港抗疫,極大提振了香港市民的信心。縱觀世界,沒有誰比中國更能交出一份對抗新冠疫情的靚麗成績單。從內地專家組迅速幫忙確立的當前階段“以‘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為目標、以‘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為關鍵,並以老年人群為優先”策略,即“三減三重一優先”總體抗疫策略,到青衣方艙醫院一週內就落成使用的“中國速度”,都充分展現了中央援港抗疫的章法和效能。特別是由精英骨幹組成的內地醫療隊入港,其中大多有着參與湖北、廣東等疫情救治的豐富抗疫經驗,一言蔽之:“他們援助過的城市,最後都清零了”。所有這些,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注入當時日益恐慌的香港的血液中。


第五波“戰疫”從去年年底至今近半年,最危急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如今的香港,每日確診雖有起伏,但市民們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來。中央的物資援助仍在持續,直至今日,港人仍在吃着內地輸港的新鮮蔬菜,集市貨架琳琅滿目,物美價廉,城市運作有條不紊,一切向好,其中有着港人發揮自身主體性的不懈的努力,但無疑也有強大後援的功勞。


近來,隨着疫情受控趨緩,各式展會陸續開幕,走進位於中央圖書館的抗疫美術作品展,無論是表現疫情期間中央通過人力支援、物資運輸等方式對港關愛有加,還是兩地人守望相助,畫面都仍如昨日一樣栩栩如生。那些惹人感慨的畫面卻並非僅僅承載在家中閒置的連花清瘟膠囊上,或是藝術家的筆端或鏡頭中,也毋庸置疑地印在了大家的記憶與情感裏。同為這場“戰疫”的戰友,話不多說,卻都在香港市民的心中。(本刊記者 莊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