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畫東江源區生態保護 賦予尋烏水利業新定位

2019-05-22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江西频道 浏览量:10267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搞好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利部門義不容辭。
 

江西省尋烏縣共有蓄水容量大小不等的水庫53座。圖為航拍尋烏縣城區居民的飲用水源地——三標鄉九曲灣庫區,碧波蕩漾,水清岸綠。(楊益民攝影)
  

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南部的東江是粵港地區主要的飲用水源,源區涵蓋尋烏、安遠、定南三縣,流域面積3502平方公里,約佔東江流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近日,本刊記者來到了東江發源地的主要源區尋烏縣,這是一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山區小城。多年來,圍繞尋烏縣委縣政府提出牢記保護東江源頭使命的要求,尋烏縣水利局不遺餘力保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持續保持水質優良,有效保障了粵港人民飲用水源的安全,功不可沒。
  

捨金山銀山  保綠水青山
  

眾所周知,加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保持其水質優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的需要,是確保珠三角特別是香港居民用水安全和區域穩定、繁榮的需要,是打好污染防控攻堅戰的需要,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共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的需要,是推動源區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翻開江西水系地圖,覓水尋蹤東江源頭,我們不難發現尋烏縣的三標鄉椏髻缽山是東江的發源地,其境內東江流域面積達1974.79平方公里,佔江西東江流域面積的58.5%。據了解,尋烏縣每年流入東江的水資源總量達18.3億立方米,佔江西境內流入東江水資源量的62.7%,是江西省內流域面積最大、流入量最多的東江源區縣。長期以來,該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環保工作的決策部署,以“讓東江流域群眾和香港同胞喝上放心水”為己任,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擔當,捨金山銀山,保綠水青山,全力保護源區生態環境,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出境斷面水質主要指標年均值為Ⅲ類以上,2017年至2018年出境斷面水質主要指標年均值為Ⅱ類以上。
  

取得如此好成績,與尋烏縣委縣政府一直以來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多措並舉保護東江源生態環境分不開。據尋烏縣水利局局長羅國芳介紹,尋烏在東江源生態環境保護上,主要採取“七個堅持”,即堅持封山育林、堅持“退果還林”、堅持生態移民、堅持綜合治理、堅持禁漁放流、堅持嚴格把關、堅持從嚴執法。
  

例如,堅持封山育林。自2008年以來,連續10年執行全縣封山政策,每年取消木材砍伐指標3.57萬立方,財政和林農因此減收2,213萬元。加大造林育林力度,2016年以來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5.04萬畝,實施縣城規劃區山體復綠工程,採取政府贖買的方式征收縣城山體復綠6027.8畝,2011年以來累計新增造林面積17.47萬畝。
  

再如,堅持嚴格把關。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拒絕高污染、高能耗等不利於環保的項目落戶,2007年以來,經過洽談、初審,累計拒絕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280多個。
  

此外,牢牢把握生態立縣的輿論導向,着力提高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成立東江源生態保護協會,組織開展“情繫東江源、淨水萬人行”“保護東江源、環保志願行”等環保志願活動。通過教育讀本、街頭諮詢、宣傳車(欄)、標語橫幅、微博微信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宣傳東江源保護的重要意義及政策法規,營造了濃厚的保護氛圍。同時,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環保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確保工作常態長效,著力構建縣、鄉、村、組四級保護體系,讓東江源保護無縫隙、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在尋烏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堅強領導下,尋烏生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現在的82.3%,源頭椏髻缽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東江源飲用水源水質穩定在Ⅱ類,東江源頭保護區團豐橋考核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地表水和東江源保護區水質滿足環境功能區水質要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縣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同程度下降,均達到了年度計劃控制指標和減排目標。
 

尋烏縣水利局第七十九次班子會暨第六十二次局務會於2019年5月6日上午在晨光鎮黃坑村村民委員會召開。圖為尋烏縣水利局局長羅國芳主持工作會議現場。(羅慧敏攝影)
  

治水偉業  爭當水利“超人”
  

尋烏境內河網密布,水利資源相當豐富。據統計,全縣共有大小河流547條,河道總長1900公里,其中集雨面積達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3條。較大的河流有尋烏河、晨光河(水金河)、羅塘河,其中尋烏河和晨光河屬東江水系,羅塘河向北流入會昌的湘水,屬贛江水系。尋烏河發源於三標鄉三桐村的椏髻缽山,境內河道長約120公里,自北向南貫穿全縣,流經三標、水源、澄江等9個鄉鎮,於龍廷鄉鬥晏村渡田出口,匯入東江。如此龐大的水系,自然需要水利“超人”們精心保護和治理。
  

“2018年7月,尋烏獲得‘2015-2017年度江西省鄱湖杯水利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為尋烏水利工作史上首次!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今後工作的鼓舞和鞭策。”羅國芳滿懷欣喜地告訴記者,過去的一年,在尋烏縣委縣政府的英明領導下,圍繞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水利局積極進取,開拓創新,超額完成水利投資建設任務、強化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全部完工農村安全飲水214個鞏固提升工程、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成績斐然、水政監察執法工作常抓不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全面打贏“七大攻堅”水利項目建設,全縣水利工作呈現出可喜的局面。
  

據了解,2018年,尋烏縣水利局完成上級下達的涉農資金7,933萬元,其中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1,522萬元,農田水利項目建設1,185萬元。投入6,855.9萬元實施農飲安全提升工程214個項目,涉及14個鄉鎮110個行政村,覆蓋農村居民44052戶163540人。加強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水質達標率100%。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管,對入河排污口進行再調查、再核實,建立完善入河排污口的檔案管理,對重點入河排污口開展定期監測,嚴格審批入河排污口。規範取水許可審批,做好取水許可工作。
  

談及2019年的水利工作重點,羅國芳表示,2019年要全面推進尋烏水系統整治工程。該工程治理範圍包括主流尋烏水及其一級支流江貝河、項山河、圳下河等13條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珠村河、石貝河、黃坑河3條,河道治理總長111.927km。工程保護人口約2.4萬人,保護耕地約1.75萬畝。工程實施後,可解決尋烏水防洪標準低、岸坡抗衝刷能力弱、亂佔亂建亂採亂堆、坍塌嚴重等問題,可提高工程沿線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美化鎮村環境,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尋烏水利改革發展在江西省96個考評縣市區中獲得全省第四名;2018年度贛州市河(湖)長制工作流動現場會在尋烏縣召開,年終河(湖)長制工作綜合考評尋烏位列江西省第二名贛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受到了省廳市局在全市水利系統的通報表揚,等等。記者發現,尋烏水利事業的蓬勃發展與水利局班子上下一團和睦,以及不辭辛勞的付出息息相關,這些水利“超人”們構築起了尋烏水利的堅固屏障,保衛着尋烏這一方百姓的安寧,更是守護了粵港地區人民飲用水的安全!
 

美麗尋烏
  

創新“四級制” 爭做“河長試驗田”
  

早聞尋烏縣是江西省的“河長試驗田”,在河湖管理上特色鮮明,成果突出。百聞不如一見!尋烏“河長制”建設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尋烏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河長制”建設,縣委書記親自擔任總河湖長,縣委副書記、縣長擔任第一副總河湖長,縣委分管領導擔任常務副總河湖長,縣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副總河湖長,直接指揮調度河湖長制工作,並按流域設立了4名縣級河長、2名縣級湖長。通過建立縣級、鄉級、村級、村組四級河長制工作體系,尋烏全面落實推進河流水質改善的新河湖管理模式,打造了“河長制”的升級版。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縣級河長8名,鄉級河長31名,村級河長173名,村組河長2311名,實現河湖長制工作全覆蓋。
  

為確保“河長制”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行,尋烏縣加大經費保障力度,縣財政每年安排河長制湖長制專項經費1,617.97萬元,分配到各鄉(鎮)、縣級責任單位,各鄉(鎮)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全面開展全縣河道、湖泊、山塘、水庫、溪溝垃圾清理等工作。
  

記者發現,尋烏縣十分重視“河長制”工作落到實處,不僅健全了“河長制”工作體系,更是將這項工作列入全縣年度目標管理重點考核內容,對考核不達標的鄉(鎮)和單位,實行“黃牌警告”,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同時,制定了《尋烏縣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等制度文件,對損害生態環境行為嚴肅追責問責。2017年以來,約談責任落實不到位的鄉(鎮)、單位主要負責人13人次。此外,該縣還建立了水質考核機制。目前,尋烏有國控、省控水功能區監測斷面10個,鄉鎮跨界斷面水質考核斷面16個,飲用水源區監測點7個,形成了覆蓋整個水功能區、各個流域水系的水質監測網絡,實現“互聯網+河長制”的無縫對接。值得一提的是,該縣還成立縣檢察院派駐縣水利局生態檢察室,為“警長+河長”的開展保駕護航。
  

據了解,自“河長制”推行以來,尋烏縣河湖長制工作成效顯著。2018年,該縣10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全縣大小河流547條、灌渠320個已基本乾淨整潔,亂佔亂建、亂圍亂堵、亂採亂挖、亂倒亂排等現像得到有效遏制。縣城飲用水源九曲灣水庫水質、贛粵出境斷面水水質穩定在二類水以上。
  

此外,尋烏縣還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減少地面垃圾污染;實行污水收集淨化,減少污水排放污染;實行河道生態修復,減少河道水質污染;實施飲用水源保護區“兩個半村”移民搬遷,減少生活污染等五個方面為打造“河長制”升級版做努力。同時,開展廢棄礦山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出境斷面綜合整治、重金屬污染治理、城鄉水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一座座“礦山疤痕”變成“綠洲”,一座座污水處理廠拔地而起……
  

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該縣目前已建成日處理能力達1萬噸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了城鎮污水管網建設182.84公里,日處理能力100噸的澄江垃圾填埋場也在建設中,並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站等相關設施。同時,該縣還因地制宜地對廢棄稀土礦山進行綜合治理,投資了6.5億元重點推進文峰鄉柯樹塘及涵水片區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治理面積達6平方公里,並打造成為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示範樣板工程。
  

心繫水利建設  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鞏固提升的關鍵一年,尋烏不僅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而且是羅霄山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縣,其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範圍較廣、貧困程度較深,要實現高質量脫貧退出以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非常繁重。
  

立足地方特色,尋烏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讓每一處脫貧“特色”成為致富的“亮色”。據悉,按照尋烏縣委縣政府有關脫貧攻堅的精神,尋烏縣水利局認真制定扶貧方案,俯下身子真抓實幹,不僅改變了黃坑、公平、江下三個掛點村的村容村貌,更是解決了村民的生計問題,帶領村民真正依靠產業脫貧致富。
  

心繫水利事業的羅國芳向記者道出了他的心聲:“我們要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決扛起脫貧攻堅重大政治責任,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折不扣地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確保脫貧政策兌現落實、脫貧工作健康發展、貧困群眾真正脫貧。到那時,不僅農民脫貧致富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東江源區優質的水資源也就得到了保護。”
  

以黃坑村為例,自該局掛點扶貧以來,該村舊貌換新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臭氣沖天的簡易豬舍得到徹底的整治,村道得到擴寬修復。不僅如此,黃坑村還在全鎮率先完成村莊環境整治、空心房拆除、危舊土坯房維修加固工程。2018年,該局招商引資8,000萬元,搭建黃坑、公平連體大棚270畝,為村集體爭取15%的面積歸村集體資產,並以每畝2,000元還租倒包給老闆,且安排了29戶貧困戶就業。此外,該局還根據柑橘復種獎勵政策,積極引導黃坑村村民進行柑橘復種、上山種植油茶等產業,形成了田間種菜,山上種果,長短結合的產業布局,為全村貧困戶增收50餘萬元。
  

據悉,2018年,尋烏水利局在贛州市脫貧攻堅模擬評估中,得到評估組的好評。同年10月,該局被贛州市委、市政府評為2017年度脫貧攻堅行業扶貧先進單位。
  

編後語
  

治水偉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尋烏縣水利事業的發展,速度之快,成果之豐,令中外水利界讚嘆不已。在光鮮的成績背後,離不開水利“超人”們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他們既是普通人也是“超級英雄”,以大無畏的創新精神,詮釋着新時代水利人的敢於創新、敢於擔當的奉獻精神,用青春和汗水書寫出一幅幅壯麗的治水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