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大陸惠台讓利當作“理所當然”

2023-05-04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第3542期 浏览量:69438

繼蔡英文竄美並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大陸進行為期3天的環台島軍演後,大陸商務部公告,收到大陸幾個行業協會申請,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本次涉及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紡織等2455項商品,此次調查應當自4/12立案公告日起六個月內結束,若有延期則不得超過3個月。其實,大陸之所以會進行這樣的調查,主因是台灣長期以來單方面限制與損害陸企利益,此項調查並不意味著大陸對台經貿政策的變化,包括不意味著“惠台政策”的變化,反而是為了客觀了解和糾正不合理的貿易歧視或障礙,促進兩岸貿易更公平健康的發展。可見大陸此舉是要告訴台灣,大陸對台“惠、利”政策並非“理所當然”,顯然帶有一些警示作用。


眾所周知,兩岸貿易長期處於不對等的狀態,台灣多數農產品都可銷往大陸,還享有檢疫、快速通關等各項便利,可見大陸對台開闢“綠色通道”;反觀台灣對大陸築起貿易高牆,不僅對830項農產品設限,更禁止1000多項工業產品銷台,卻向全球市場進口,根本完全違反WTO原則。尤其,關於台灣禁止大陸農產品進口,在2009-2010兩岸談判ECFA時,陸方就曾質疑,部分台灣自己沒有生產的農產品,例如蘋果,為何不能從大陸進口?但台方基於照顧農民的立場,堅持不開放大陸農產品,陸方當時也只能容忍地表示理解。


尤有進者,2010年6月馬當局透過兩岸兩會與大陸簽署ECFA,當時大陸基於兩岸關係良好的考量,對台採單方面的“惠台政策”及其一系列“讓利措施”。由於兩岸經濟量體差距懸殊,除“早收清單”外,陸方也允許台灣對大陸銷台的2千多項產品進行單方面的進口限制,可謂“不對稱的經貿特殊關係”。此次貿易壁壘調查,大陸商務部表示是為了保護大陸企業的合法權益,經民間進出口商會名義申請調查,範圍包括台灣制定並正在實施的禁止進口大陸產品的相關措施,和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產品。調查方式可採問卷、實地查核和向利害關係方進行調查。


再進一步言,大陸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此舉是因為台灣對大陸貿易長期享有順差,陸方是為了調整不公平的兩岸貿易規範,並因應台灣對大陸貿易的歧視問題,以促使台灣開放市場。從數據看,2022年大陸出口再創新高,貿易順差達8776億美元,但台灣對大陸卻享有1556億美元的順差,換言之,台灣是大陸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因此,若從此觀點來加以檢視,為增加貿易順差,大陸進一步要求台灣開放市場,並非不合理。由此可見,兩岸間確實存在不對稱貿易,但被不公平對待的是大陸,真要講法論理,台灣根本站不住腳。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啟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公告要調查的同一天,大陸駐WTO代表團即通知台方駐WTO代表團,等同是把貿易壁壘問題浮上檯面。WTO貿易是秉持自由、互惠、公平的原則,過去陸方尚可隱忍包容,現在兩岸關係惡化,往昔不對等的貿易往來均成問題了。由於兩岸同為WTO的成員,理當服膺世貿“最惠待遇”原則,必須對所有成員進行無歧視的公平貿易。然而,台方卻始終嚴禁共2千多項大陸貨品出口來台,堪稱已明顯地違反世貿規範。往昔陸方未將此議題提告於WTO,並不表示沒有問題,只因兩岸同文同種、兩岸是同胞“一家親”,兩岸關係也良性互動。目前大陸此舉的目的是要讓台灣各界了解,大陸就是因為把台灣當“自家人”,才不顧自由貿易的公平對等原則,也願在經貿政策上大幅“惠台”,但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大陸也保留做出調整的權利。


要言之,兩岸分別加入WTO後,台灣雖宣布開放大陸農工產品進口,但對大陸仍施以不符合WTO平等待遇、市場開放的非關稅貿易障礙,且長期以來無視在大陸的善意下,每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帶來的一千多億美元的順差,及兩岸簽署ECFA生效實施10多年來,大陸提供台方的貿易優惠。因此,大陸此次貿易調查,應是重在預警,無關是否中斷ECFA,而是對這種不公平的貿易政策徹底檢討,並思考準備反制。


緊接著,來分析台方必須坦然面對貿易壁壘調查,切勿硬拗迴避。大陸商務部日前公告,將對台灣限制大陸進口之2455項商品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突如其來的舉動,由於品項多、範圍廣,已引起相關業者人心惶惶。迄今蔡英文當局相關官員顯然還是一片混沌,無法提出有效的因應之道,令人擔心。不少輿論解讀,此舉意味著大陸單方面的“惠台、讓利”政策要調整了,這說法雖未必錯誤,但未切中關鍵要害。


其實,全球經濟環境愈加嚴峻,大陸又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恐怕會對台灣經濟造成更壞的影響。依據台方財政部門統計,3月台灣出口大幅衰退19.1%,已連續7個月衰退,而且年減幅創下2009年8月以來次高紀錄。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衰退達28.5%,是出口的重災區。此時如果連農畜產品及金屬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品項,因貿易壁壘調查而受到制裁,台灣出口勢必進一步向下沉淪,進而影響經濟表現。特別是此次貿易調查,大陸總共列入2455項商品,品項之多確屬罕見。根據台方外貿單位網站的數據,台灣“不准許”及“有條件准許”大陸進口之產品共3248項,其中高達75.6%被大陸列入調查對象。一旦最終被認定存在貿易壁壘的事實,陸方可能採取懲罰性關稅或限制性進口等措施,對台灣出口及相關產業的衝擊不容小覷。


長期以來,台灣對大陸貿易享有巨大順差,如果沒有來自大陸的巨額順差,台灣立刻淪為逆差。台灣之所以長期享有順差,除了兩岸產業結構差異及部分台灣產業的相對競爭優勢,當然也跟大陸的“惠台讓利”政策有關。2010年兩岸簽訂ECFA,台灣禁止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已進口的1415項產品不降關稅,大陸也默然接受,主要考量當然還是“兩岸一家親”。然而,隨者兩岸關係變化,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已非單純只想占些“讓利”的便宜,明顯注入愈來愈多的政治元素,例如配合美國實施“脫鏈管制”,讓不少陸企受到不公平對待;又如台灣最近在蛋荒、藥荒的困境下,台方仍堅持限制大陸蛋類及部分藥材進口。在在不免讓大陸懷疑台灣政策是否有愈來愈濃厚的政治考量,甚至是敵對元素。


正因如此,大陸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的時間點有點敏感,讓人擔心大陸是否會取消“惠台讓利”措施?甚至ECFA的存續問題。然而,蔡當局之所以能夠如此“老神在在”,關鍵是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所言,“ECFA實施以來對兩岸均有利,中止將造成雙方損失及破壞兩岸關係”。意即指大陸應該不敢任意叫停ECFA,否則豈不就虧大了。事實卻是,僅僅是台灣從ECFA“早收清單”獲益(截至去年底),歷年累積減免關稅金額高達93.87億美元,幾乎是台灣減免大陸進口累積關稅9.81億美元的10倍。可見大陸對台“惠台讓利”如此明顯,一旦ECFA不再,顯然台灣將深受其害。


再進一步言,邱太三前述“如果中止ECFA…會破壞兩岸關係”云云,但蔡英文接連會見美國先後兩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與麥卡錫,怎不見邱太三勸諫蔡英文,以免破壞兩岸關係?其實,所謂“兩岸關係”,其實是暗喻“選票”,說白了就是中止ECFA,將不利於民進黨2024的選情。ECFA涉及石化塑膠、機械設備與紡織業,至少有數十萬張選票,這是民進黨不可承受之重。尤有甚者,邱太三把經濟部門三年前所謂的“因應做法”,在“立法院”又重複唸了一遍,其實所謂“因應做法”只是經濟部門外貿單位發布的“有關對ECFA終止謠言之說明”的新聞稿,根本就不是什麼“危機處理方案”,如何能有效保障台商?


總之,即便台方經濟部門指出,2001年底兩岸先後加入WTO時並未針對這些項目進行協商,但這些項目台灣是允許他國商品進口的,卻單單不允許大陸的進口,這就是歧視性的作為。尤其是當台灣對大陸享有如此巨額的貿易順差時,卻仍對大陸有這麼嚴重的歧視性貿易障礙,可謂根本完全不合理,其理甚為明確。(作者:潘錫堂,系台灣輔仁大學兩岸關係學暨國際關係學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