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显担当 助力脱贫见实效

2020-07-02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江西频道 浏览量:37369

香港经济导报江西频道网讯(刘学文 罗海依) 7月2日,宜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宜春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驻村帮扶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宜春市驻村帮扶工作情况。


未命名_副本aaassaqqqqq.jpg


据悉,自今年以来,宜春市委组织部门在管好抓紧,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宜春市委对驻村帮扶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宜春市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宜春市扶贫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从严从实抓好驻村干部的选派、管理、培养、考核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扶贫特派员55人;各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183人,其中省派21人,市派130人,县乡选派2032人;驻村工作队员5271人,其中省派30人,市派142人,县乡选派5099人。全市广大驻村干部牢记职责使命,扎根农村天地,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决战决胜更需超常规战法。如何保持攻坚完胜态势,做足脱贫成色,打好全面收官之战?宜春市委组织部门充实驻村帮扶力量,精准选派;加强驻村帮扶队伍管理,明确责任;落实一系列激励保障机制,全面夯实驻村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未命名_副本aaadqqq.jpg


充实驻村帮扶力量,精准选派


全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行政村均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实现全覆盖选派。注重将扶贫工作力量向贫困村倾斜,全市14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主要由省、市选派。突出“人岗相适”“人村相宜”,根据选派对象的个人特长和派出单位特点,让党政干部进“弱村”,经济干部进“穷村”,政法干部进“乱村”,涉农干部进“产业薄弱村”,实现精准选派,按需帮扶。


各级组织部门从硬性条件、工作履历等方面逐人审核,重点挑选业务精通、战斗力强、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做到尽锐出战。市级选派的130名第一书记中,77%的为副科级及以上干部,68.5%的第一书记有基层工作经历,64%为45岁以下干部。县乡选派的2031名第一书记中,57%为45岁以下干部。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扶贫特派员、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日常管理考核,督促他们扎根基层、履职尽责。


规范管理制度。扶贫特派员、第一书记由市县组织部门统一管理,驻村工作队员由市县扶贫办统一管理,乡镇党委负责日常管理,选派单位协助管理。建立健全了分片管理、工作例会、定期汇报、日常考勤、请假销假等制度,规范管理驻村干部。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市委组织部对每期新选派的驻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今年6月3日至5日,以视频培训方式,对未参加相关培训的新任驻村干部全覆盖培训。各县市区定期组织驻村干部轮训,提升履职能力。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第一书记培训513期,培训驻村干部1.7万余人次。 


三是狠抓督查考核。充分用好信息化手段,采取实地暗访督查、微信视频抽查等方式,不定期对驻村干部履职尽责、遵守纪律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个别工作作风不实、无故脱岗的,作为负面典型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及时“召回”调整。2019年以来,全市共“召回”第一书记3人,明确召回对象3年内不得提拔使用,且派出单位年度考核不能评为好班子。通过正风肃纪,督促驻村干部遵守纪律,更好发挥作用。


落实关怀保障机制、解后顾之忧


宜春市委高度重视第一书记保障工作,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关心关怀,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消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提升干事创业积极性。 


一是落实关怀保障。保障工作精力,驻村干部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全脱产开展工作;保障工作经费,每个村落实不少于一万元的驻村干部工作经费;保障工作待遇,足额落实了驻村干部生活补助,每年安排驻村干部健康体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压实帮扶责任,选派单位帮助驻村干部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注重正向激励。市委始终把选派驻村干部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注重发现在基层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的,原则上定为当年度单位优秀公务员,不占单位评优指标。树立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鲜明导向,近年来共提拔重用驻村干部395人。其中今年3月以来,提拔和重用第一书记17人,职级晋升第一书记29人、驻村工作队员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