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05 14:12:49发表 编辑:穆雪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华东频道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是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骨架,通过标志、色彩、图形、字体等要素的系统化设计,形成可感知的文化叙事。敦煌藻井纹样构建的“数字敦煌”视觉体系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
敦煌藻井数字化
随着“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结束,赣州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需以更高站位谋划“十五五”文化发展,树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视觉标杆。
客家先民历经千年迁徙,在与山河环境的交融中,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赣南客家传统纹样。这些纹样承载着中原文化南迁的历史痕迹,蕴含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凝聚着工匠的心血,是客家文化精神的外在体现,也是客家人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追求的缩影。
会昌县麻州乡湘江村老屋邹氏祠堂红石门墩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亟需数字化的辅助。由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导的“赣南客家传统纹样数字化再生工程”便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赣南客家传统纹样数字化再生工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存续”,运用扫描、建模等现代技术采集、记录、保存传统纹样,建立数字档案库;二是“基因式创新设计”,深入挖掘纹样的构成规律和文化内涵,提炼设计元素,借助AI设计、重构等方式,形成新的纹样。
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纹样数据库
通过数字化手段,纹样得以重生,最终形成可延展的视觉基因库,为赣州城市VI系统的打造带来丰富的价值:
其一,塑造独特城市印记。当下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建筑轮廓相近、打卡服装雷同、美食口味趋同,“我在某地很想你”的打卡牌四处可见。这种同质化让城市叙事沦为“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难以彰显本地特色。赣南客家纹样经数字化再生后,能更方便地融入城市品牌、LOGO、宣传片和文创产品。赣州借此在视觉上区别于其他城市,形成个性,当人们看到这些符号时,都会联想到赣州及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其二,注入城市文化深度。(一)传承文脉,延续历史。客家纹样承载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信息,是客家先民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每一条细腻的线条、每一个精致的图案,无不蕴含着客家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纹样数字化再生并应用于城市VI系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能够让城市VI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标识,更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脉、展现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二)纹样背后的故事,激发情感共鸣。每一个客家纹样背后都可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故事和象征意义。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深入挖掘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城市符号的推广和传播中,将这些故事融入其中。
赣县区白鹭古村福寿文字壁挂木雕
其三,拓宽城市符号的应用与传播。(一)数字赋能,多元用途。数字化使客家纹样突破传统载体限制,可灵活应用于各类现代媒介和场景,如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体验空间、虚拟现实展示等。在城市中,这些纹样可装饰建筑立面、街道设施、公共艺术装置;在数字世界里,它们能变成数字藏品、游戏皮肤、社交媒体贴纸,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焕发生机。(二)线上线下,广泛传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这种“线上+线下”的传播矩阵,能够让赣州的城市VI无处不在,实现从“可见”到“可感”的跨越。
其四,让城市符号兼具现代与时尚感。(一)传统元素,现代诠释。数字化再生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传统纹样的创新性转化。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可以赋予客家纹样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意趣。例如,可以提取纹样的基本元素和构成规律,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式算法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新型纹样。这使得城市符号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潮流,提升了城市符号的时尚感和吸引力。(二)多元演绎,满足不同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演绎传统纹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让城市符号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提升城市符号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展现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创新精神,使赣州的城市形象既“古韵悠长”又“青春飞扬”。
龙南县下西门大刘屋长方形藻井
其五,增强城市文化认同与自信。(一)文化自信,外显于形。赣南客家传统纹样的数字化再生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让赣州的文化底蕴通过城市VI系统直观地展现出来。(二)凝聚共识,提升城市向心力。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城市VI识别系统,能够成为凝聚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城市符号的认同和传播,可以增强城市内部的凝聚力,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热情,共同塑造和维护城市的美好形象。
传统纹样数字化再生的成功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突破,更需要完整的文化生态支持。我们既要保护传统技艺,又要培育新时代的文化创意人才,共筑产学研一体化之创新高地,编制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产业链图谱。只有将客家纹样置于活态文化生态系统中,才能确保其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文化灵魂的完整,在现代城市VI系统体系中持续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纽带。(图文:赣州市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