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元顺:当热心公益成为一种坚持

2015-07-10编辑:习妍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江西频道 浏览量:52936

人物档案:


虞元顺,1919年3月生,江西省玉山县人,青年时期加入抗日部队,参加过长沙会战、衢州会战,当兵期间学会了医术。抗战结束后,脱下戎装,回乡一边务农,一边治病救人。2013年被玉山县评选为“十大感动人物”,2014年9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如今这位94岁的虞元顺老人,称得上是“抗战老兵”。在参加完抗日战争之后,他毅然脱下戎装,回到家乡玉山县六都乡华山村与老伴一起过着清贫的日子。他现已热心公益60余载,在家乡免费为他人看病送药,为村里捐钱修桥补路。虽然住在简陋低矮的平房里,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常年深居简出,但他那为人熟知热衷慈善的心时刻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有两手绝活儿


1938年,中国正在遭受日寇的野蛮侵略,民不聊生。那年他19岁,父亲去世,家乡恶霸霸占他家的田地,这时,亲戚把他引荐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徐先生,虞元顺开始跟着这位徐先生学无线电技术。


说起徐先生大有来头,他曾追随孙中山一起革命。大约过了半年时间,虞元顺学有小成,于是徐先生介绍他去参加抗日部队,成为了一名通讯兵。“我刚到部队,就赶上了著名的长沙会战,接下来又是衢州会战等重大战役。”虞元顺说,虽然通讯兵不在一线杀敌,但为抗击日军,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2年,只有22岁的虞元顺,已经升为排长,他常常帮人写信回家,因为这个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就有我的师傅。师傅本是贵州一家杂技团的团长,一身硬气功十分了得,为人仗义。”虞元顺说,两人熟悉了之后,师傅收他做了弟子,教会了他气功和医术。


日寇被赶出中国之后,虞元顺脱下戎装,在1948年,他回到了自己华山村的老家,用学得的“两手绝活儿”为他人医治病痛。


求医者慕名而至


一个岔口,将一条煤渣路连接上了乡间水泥路,再往前约一公里,便到了华山村。如果不是村干部引路,很难找到这个偏僻山村的所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至今都没通上水泥路的小村庄,60多年来,不知多少病患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他们来寻的,是一名叫虞元顺的老人。


回乡之后,虞元顺在家务农,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由于会气功和精通医术,十里八乡的人有点病痛都找他问诊。“那时候患者普遍家里都穷,我给人看病、开药,基本不收钱的,有些远道而来的,还让他到我家吃饭。”虞元顺回忆着,因为这些事例,有人来村里,要请他去当玉山县领导。


到了土改时候,由于虞元顺曾经学过会计,县里领导请他帮忙,这一次他实在推托不掉,便帮着县里完成了土改。这是虞元顺最后一次“出山”,之后他基本没有离开过村子。


至今,虞元顺仍住在2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里。红砖青瓦的平房,大约70平米,一间客厅、一间厨房外加两间卧室,房屋布局简单。房子在村子的最后一排,背靠着山,阴暗潮湿。与其他人家的小楼相比,这栋房屋显得是那么寒碜。但在虞元顺老人看来,房子够住就好。


家里虽然偏僻,但前来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许多患者有来自安徽、江苏、上海、山东的,也有来自附近村庄的,他们口口相传,慕名来找虞元顺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我看病不为赚钱,他们远道而来,肯定是患了大病,花去了许多钱,我开的药方,都是些中药材,我一般只收成本价,贵的大概也就30元一包。”虞元顺说,倒是有些人的病好了之后,特意上门感谢。


“1993年,有一个山东人王先生,服药之后病好了,特意开车千里迢迢来找我,就为了给我4000元钱感谢我。”虞元顺说,他当时不肯收,说自己不缺钱,但对方硬是塞下钱就走了。


将公益进行到底


这些钱虞元顺老人都没有留下,他把这些钱全都捐助出去,他觉得,钱花在公益事业上更有意义。在虞元顺家中,简陋的客厅里,挂在墙壁上的十余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无私奉献,医术精湛”等等这些都是感谢虞元顺老人妙手仁心的。
“他们的钱,虽然是感谢我的,但我确实不需要,帮他们捐出去,做了慈善,用到了需要的地方。”虞元顺说,曾经有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47岁,但他现在已经92岁了,他认为,长寿的真谛,就是自己没有什么贪欲,多做了善事。在自己低矮的平房里,虞元顺老人热心公益60余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有一年,大南至华山的一条乡间公路需要重修,这是附近村庄的重要交通线路。虞元顺知道修路缺钱后,拿了两万元交给了村干部,嘱咐他们要把路修好。春节后,虞元顺又把村干部请到了家里,告诉他们,自己手里还有些钱,如果村里有什么修桥补路的事缺钱,他可以出上一些。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虞元顺老人一路走过来捐了多少钱,修了多少路,给多少穷苦的病人免了医药费,这从来都没有计算过。他说,现在活到了这个年纪,只希望活在世上一天,就能帮助别人一点。


虞元顺说,现在他的听力有些下降,随着年纪的增大,也没有那么多精力给更多的人看病了,但慈善的路,他依然会走下去,只要有需要,他还是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图/文由中共上饶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