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书记”的事业

2022-06-14编辑:习妍 来源:经济导报江西频道 浏览量:59863

经济导报江西频道网讯(通讯员杨有花)“聋人书记”是村民对党支部书记肖清波的昵称。


1986年,18岁的肖清波壮怀激烈,抱着“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初衷,积极报名参军。通过政审及各项检查,他如愿以偿,被分配到苏州当坦克通信兵。当兵期间,因为长期戴耳机导致听力下降,此后长期配戴助听器。经专业机构鉴定,其失聪程度达到听力残疾二级。


1990年,肖清波退伍,回到了穷得“舀米不上锅”的家乡——湘东区老关镇油塘村,和妻子一头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村里办起了茶叶包装厂。几年的摸爬滚打,他的包装厂办得很有起色,一年下来能赚上好几万块钱,而当时一般公职人员的月工资不过两百多元。


正当肖清波准备在包装事业上大干一场时,村里的民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9年,不少村民看到当时油塘村发展极为落后,同时也看到肖清波自主创办的包装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觉得肖清波既有经济头脑,又敢闯敢干、有担当。于是,大家将两者联想到一起,要请清波到村上工作,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带领大家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未命名_副本.jpg

为民办实事


面对村里群众的强烈意愿,肖清波以自己耳朵聋、身体不好为由,婉言谢绝了村民的诚意,妻子、母亲更是不同意他去当村干部。“你现在厂子办得好好的,一年能赚上好几万块钱,当村干部一个月只有450块钱,还经常拿不到手。”身体一直不好、穷怕了的母亲说道:“油塘村现在的情况比较复杂,当村干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我决不允许你去冒这个险!”


然而,村民们还是热切希望肖清波当村主任管事。村民们的愿望,被反映到了镇党委书记贾君辉那里,他亲自上门找肖清波谈心,希望他能尊重村民的意愿,带领大家为村里干一番事业。肖清波被感动了,权衡再三,积极做通母亲和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参加1999年12月村主任的海选,被一举选上。到任后,他看到村上的事情很繁重,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不能一边办着自己的包装厂、一边当着村主任,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关闭了经营5年多且效益不错的包装厂,全身心投身于家乡的发展之中。


当时的油塘村极其落后,村委会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占用村小油塘小学的教室办公,村民对此意见很大。不仅如此,村小校舍破旧、教学设施简陋陈旧,灌溉水田的水塘破败、蓄水不足,全村主干道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一盏路灯,村里没有一家有效益的企业……面对这些困境,肖清波没有气馁,不停地往上级跑,哪里有项目、哪里有资金,他就出现在哪里。同时,他广泛争取乡亲们和乡贤的支持,发动大家自力更生,积极投身家乡的建设事业。


2未命名_副本.jpg

肖清波在施工现场


肖清波的点点滴滴,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更加信赖他、拥戴他,上级党政组织也非常认可他。在担任了6年村主任后,他被选为村里的书记,书记一职一直干到了现在。十多年来,他带领村两委成员一心一意为村里做事业、谋发展,终于玉汝于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建设了12个新农村建设点,修了10公里水泥路、全村主干道实现100%硬化,修复了10口水塘,新建了村部,扩建了油塘小学,新建了油塘小学附属幼儿园,全村13个组全部安装了路灯,引进了5个经济项目……如今的油塘村环境美了,道路四通八达了,村民们的笑脸更多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肖清波,则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聋人书记”。


3未命名_副本.jpg

排查险情


二十多年的村干部生涯,肖清波也遇上了一些烦心和闹心事:2010年,妻子在国道上不幸遭遇车祸,被货车撞伤,右腿被截肢,和自己一样成了二级残疾人,劳动能力几乎丧失,只能靠残疾人政策上的“两补”过日子;当年跟他一起办包装厂的乡亲,如今不少人拥有过亿资产,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生活,而他和妻子只能靠他在村上的工资生活在油塘村老家;有些村民对村上的工作不能理解甚至曲解、误解他,让他很难受而只得暗自掉眼泪……谈及这些,肖清波不免有些惆怅和遗憾,但是他并不感到后悔。他说:“人活在世上,要为社会做点贡献。当年我报名参军,是为了报效国家,后来到村上工作也是报效国家、报答家乡的表现。作为一名军人和村上的主要负责人,只有奉献,不能有索取,把油塘村建设好发展好,是我的责任,是我应该办好的事业。”